公司动态 行业新闻 讲师拓客系统 微信小程序开发

学员上课的三种状态问题及解决方法

发布时间:2018-03-17 来源:www.51ckjr.com作者:未知阅读:0

  “学员的上课状态如何”是培训师应该关注的问题,关注这个问题意味着培训师要真正做到以学员为本。

  一、学员上课的三种状态

  学员在现场的状态,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:投入的学员、脱离的学员和脱离后想再次投入的学员。

  1、投入的学员

  投入的学员会紧跟课程的节奏,随着课程的设计和引导成长,并且随着投入程度和时间的增加,其学习动力也将随之提升,形成助力。

  2、 脱离的学员

  脱离的学员分为两种情况:第一种,因需求定位不准或课程设计吸引力不足,导致部分学员从一开始就没有进入成长通道,始终保持在原有水平;第二种情况,学员在开始时跟随课程的引导成长,但在过程中逐渐失去动机,开始脱离课程主体。

  3、 脱离后想再次投入的学员

  脱离后想再次投入的学员,也会分为两种情况:第一种,在再次投入的初期,因之前断档造成阻力增加,但随着逐渐融入课程引导,状况开始好转,实现螺旋式上升成长;第二种,想再次融入,但由于阻力过大或动力不足,导致再次脱离。

教育

  二、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

 

  问题1:课程吸力不足,导致学员脱离

  课程吸引力,是核心所在。一个缺乏核心吸引力的课程,会使学员产生厌烦的感觉。

  解决方法:提升学员参与感

  课程的吸引力,主要来自三个方面:

  第一,聚焦点符合学员的实际需求;

  第二,内容能够契合学员的工作/生活背景;

  第三,过程的呈现方式具有强劲吸力。

  综合以上要求,我们可以尝试打造参与感十足的培训。

  所谓参与感,就是要让学员充分融入到培训之中,不仅成为培训现场的参与者,还要成为整体培训的创造者。为了更准确的聚焦学员需求,提供更契合学员过往经验的培训内容,我们要充分打开培训的各个环节,让学员直接参与到创作过程中,这些环节包括但不限于:确定关键需求、制作课件内容和案例、现场组织、评估优化和传播等。要让学员在现场能够全情投入其中,少分神,少脱离。要做到这一点,我们就要营造“超临场感”,具体可以关注三个方面:课程够分量,内容够清晰,过程够惊喜。课程够分量,不是指课程版权出自知名的培训公司或讲师,而是指课程可以直接触动到学员的真实需求,通过不断递进式的满足需求。容够清晰,就是要用简单、直接、有力的方式传递要点,配合清晰且有张力的用图,让学员一看就明白。过程够惊喜,是指课程的设计要有期待感,让学员很想知道“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?”,这其中有两个关键点:第一,形式创新(如:采用“网上课程发布会”的方式进行课前宣传造势等);第二,设计要给学员留有空间,让他们参与进来。

问题

  问题2:学员脱离后,难以融入

  我们很难保证学员在课堂上的每分每秒都是投入的,实际上学员在课程中“临时脱离”的情况是很常见的,原因也多种多样:听课疲倦、工作牵绊、一时走神、家中有事等。对于大多数学员来说,“临场脱离”不是故意而为之的,但常常是:一时没听到,想听懂就难了。

  解决方法:课程模块化和增强联接度

  解决这种情况的关键在于,“提升课程模块的易入性”。具体来说,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优化:课程模块化和增强联接度。课程模块化,是指把课程进行成体系的碎片化,既保持各模块的相对独立性,同时注重各模块之间的联系和衔接,从而实现课程整体的结构平衡。课程各模块的结构性和独立性,可帮助学员随时融入和记忆;同时,各模块和要点间的联接,符合人体大脑的连贯和诠释性特征,有助于持续强化学员对已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,并将在课程严谨的结构化体系中形成一定的流动性,进一步完善课程的整体感和灵动性。

 

  问题3:学员无法融入课程

  很多培训师都会有这样的感觉,一旦开始顺利,就会一顺百顺;而一旦开始没有做好,后面不管怎么调整,总是觉得不顺利,甚至是学员自始至终,都没有融入课程。

  解决方法:找准动力点​

  要想使学员融入课程,首先要找准他们的动力点。通常来说,学员想要改变的动力方向可以总结为“趋利避害。“利”指学员擅长的领域。他们在这方面的表现会很自信,并希望追求卓越,但同时也会比较固执,容易出现“排斥”外来信息的情况;“弊”指学员不擅长。甚至是经历过“痛楚”的领域,他们希望改变这种局面,相对擅长领域,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更容易接纳外部信息。找准动力点,根据学员的心态“对症下药”,是激发动力的关键所在。

  具体操作时,很多培训师觉得在现场使学员进入状态是一件很难的事情,使用的方法也多为“破冰”类的小游戏,这类游戏有助于活跃现场气氛,但因为其与课程内容的关联性不强,往往容易造成课程的脱节,无法实现帮助学员进入课程的预期效果。那该怎么办呢?我们可以在课前设计一些有意思的环节,如:相关能力测试、课程精彩预告、课程案例集结等,以此来激发学员的兴趣,帮助他们提前了解和参与到课程中来。

解决问题

  问题4:用心学了之后,还是会忘

  这个问题一直在困扰着培训师和学员。明明学得很用心,却老是记不住。如此反复几次,将极大的打击培训师和学员的信心。

  解决方法:理论紧贴实际,注重实践

  面对以上令人沮丧的情况,我们应该把目光聚焦在“忘”字上。“为什么会忘?”究其原因,往往是由培训课程与应用环境相脱节造成的,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:第一,理论脱离实际,培训课程内容与实际应用环境不符,无法直接应用到实际工作之中;第二,课程止步于课堂现场,缺乏对培训后应用转化效果的跟踪动作。针对以上原因,我们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优化:

  1、理论紧贴实际

  理论是现实的提炼和精华,来源于现实,但往往高于现实,其普适性大多是以牺牲具体应用情境为代价的,不利于学员进行训后实践。所以,相对于追求高大上的课堂效果,我们更应该从培训的结果出发,将理论与学员实际应用的情境结合起来行课程开发与呈现。

  2、将应用落到实处

  个人对知识的学习,只有会应用,才能实现真正的融会贯通。所以,我们在保证培训内容紧贴应用环境以外,还要将学员在培训后的应用落到实处。具体的可操作方法,包括但不限于:制定行动计划、跟踪落实进度、反思实践的过程和效果以及分享实践经验等。


(责任编辑:未知)